宏观时政
上一版 下一版 
·经济转型与金融视角(三)
《贸易金融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        二零一四年七月刊           返回首页
   
经济转型与金融视角(三)
作者: 陈四清 来源:贸易金融杂志 发布日期: 2014-07-15

减排法律法规和标准。

 

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是金融业的社会责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过去三十多年,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阶段,其金融服务需求已远远超越了以往的简单模式,对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显著上升。随着经济转型,经济结构更加平衡,民营资本、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上升,这既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要求金融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金融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金融业提出了具体要求。金融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宏观政策为导向,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未来一个时期,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市场体系,既为利率等资金要素的市场化创造条件,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积极跟随和服务国家战略。经济是金融的基础,一国的发展战略能够深刻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及结构,决定着金融需求规模、市场环境和业务空间。只有积极跟随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金融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市场配置资源。利率和汇率都是资金的价格,其市场化有利于支持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来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协调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要提高社会资金资源整体的配置效率,必须合理规划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注意金融服务的包容性。金融服务在重视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弱势区域、弱势产业以及弱势群体的需求。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求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必须坚守风险底线,防止风险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商业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转型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责任,在支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促进产业、区域协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溯本清源,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目标。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银行兴,没有实体经的健康发展,银行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次贷危机的教训充分表明,银行业只有服务并依赖于强健的实体经济,才能保持健康发展;一个国家也只有奠定了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才能在危机到来时从容应对、保持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新的要求。传统行业风险攀升,钢铁、建材、房地产、汽车等行业面临产能调整和技术升级,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更长的产业链、更高的市场互动程度、更多样和更复杂的融资路径,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走出去”战略、文化产业战略实施,加大扶持中小企业、“三农”力度,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银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转型中求发展。

第一,降低资本消耗,坚持轻资本集约化发展。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加速期,融资需求旺盛。中国银行业必须改变资本消耗过大的传统经营模式,坚持以资本节约为管理导向,调整业务结构,发展轻资本业务,向“风险、资本、收益”统一的内涵式增长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在内部管理方面,应以经济资本等风险管理工具为核心,推动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协同和融合。

第二,践行国家“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化经营。中国银行业应该以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积极发展跨国经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响应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号召。当然,商业银行国际化应紧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具有全球性服务网络的大型银行,可向全球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纪等广泛的金融服务;在某些特色业务领域具有优势的银行,可集中精力和资源,争做单一领域的首选银行。

第三,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稳步发展多元化经营。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挤压银行业务空间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改善收入结构、满足客户多元金融需求的工具。中国银行业应在优先发展非牌照类非银业务的基础上,结合本身的战略导向和金融业务的属性有选择地发展牌照类非银业务。

第四,调整业务结构,实现金融服务的广覆盖。一方面,中国银行业需要创新经营模式、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专业化新型金融机构的培育,弥补现有金融体系服务的空白领域。

第五,强化风险管理,发挥金融系统稳定器的作用。银行风险状况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稳定。中国银行业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杜绝只关注短期发展速度和收益、不顾长期风险的激进型发展模式。

第六,加强基础建设,着力培养客户服务、定价管理、风险识别计量以及IT支持等核心能力。在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科技引领作用,促进信息技术、网络、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

经济转型意味着金融服务需求转变。支持经济转型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经济转型带来的新的金融需求也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贯彻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中,自身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水平持续改善;但与国际领先银行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不断转型。银行在自身的转型发展中,要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目标,对中小企业、贸易金融、人民币国际化等经济发展必需、金融需求潜力大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随着大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不断加大,融资议价能力愈发增强,商业银行传统上依靠“大客户、大项目”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调整和转变。国际领先银行的发展轨迹充分证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经济转型阶段银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既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的现实要求,更是从根源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处于成长周期的早期阶段、业务规模有限,具有规模小、资产轻,经营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不符合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这些特征也导致中小企业具有“短、频、快”的融资需求,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

面对中小企业特殊需求,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提倡下,通过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明显

      
中国贸易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贸易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贸易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贸易金融网 电话:8610-5126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