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岑蕴德的正式采访是在他的办公室,一间并不是太大的屋子,陈设简洁却充满禅意。我有幸认识岑蕴德,是在一次茶道课上。 岑蕴德是北京蕴德堂文化有限公司的总裁,同时也是“驮茶行者”的创始人,作为一个茶文化的践行者,岑蕴德与其他经营茶叶贸易的商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与记者谈起创业历程时,他使用最频繁的词是“当下”。 行走是一种态度 通常,经营茶叶贸易的人有很多都是爱茶之人,岑蕴德就是一个爱茶人的典范。身为北京人的他,在言谈举止间都透露着地道的“京味儿”——北京人对生活天生的淡然。岑蕴德说,当初会从事茶叶贸易是因为自己爱茶。 起初,他只是在北京从事着最简易的茶叶贸易,并未对茶叶的由来有太多的了解,“在从事了几年茶叶贸易后,随着我逐渐深入茶的世界,总是觉得不到产茶的源头看看心理不踏实,也很不甘心”,岑蕴德说,正是因为这份“不踏实”和“不甘心”,让他一次次踏上茶之旅,从一名茶商成为了“茶行者”。“我们先后多次走向福建武夷山茶区、云南茶区、四川茶区等等,之所以会想到用‘驮茶行者’来命名这个品牌是与我们在茶区看到的驮茶马有关,它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和感动。”岑蕴德回忆到,“我常常想起在茶马古道上的一幕,马儿一颠一颠地,慢悠悠地行走,让人心急。几番催促,我们得到当地人这样的回复:这些马儿都是为古道运茶专门训练过的,它们跑不快,就是要慢慢走,因为运茶的路很长,跑急了就留不住体力到终点,而且,一路上还要好生呵护这些茶,跑快了就给颠坏了!” 从那之后,岑蕴德便认为,行走其实是一种态度。“我们做茶叶贸易其实也要传承这样一种古道茶人默默践行、锲而不舍的精神,担负起千百年来驮茶者身上的那种责任。”他说。 “归隐”雅安当茶农 2013年的雅安地震,是岑蕴德最终决定要从单纯的茶商深入到茶叶的源头,成为茶农的一个转折点。“去年2月,我到雅安考察茶产业,2个月后,雅安发生地震。地震后,我又回到雅安,深深地被芦山当地茶农淳朴的制茶思想所感动,于是我决定与当地茶农成立合作社,共同耕耘芦山的茶山。”与当地茶农成立合作社之后,岑蕴德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呆在茶山上,整天与他种的那些茶叶朝夕相处。如今,他把自己定义为“茶人”。 岑蕴德告诉记者,“现在社会上对于茶人的定义往往比较狭隘,常常指的是泡茶之人或喝茶之人,而真正的种茶之人只是作为茶农来看待。不过,早期的茶学前辈认为,真正的茶人是包括种茶、摘茶之人。” 记者了解到,吴觉农在晚年曾经这样描述过茶人风格:“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包括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不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风格。” 陆羽在《茶经》开篇讲到过,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岑蕴德说,“精行俭德”这4个字也是他的信仰,同时他也在践行着这几点去经营他的茶事业。 岑蕴德表示,他常常感觉能够成为新时代的茶农是一种幸福,能够感知四季劳作的过程和收获的喜悦,这是于生命最真实的修炼。 对于家庭,彼此关爱 对于大多数的创业者而言,家庭与事业很难做到兼顾,当被记者问及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关系时,岑蕴德表示,他同样不例外。 “我和我的妻子是基于同样的信仰走到一起的,但我们的性格完全不同。我的妻子比较严谨,而我比较无拘,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互补的,不过,在生活中也经常起摩擦,毕竟生活是琐碎的,两个人习性的不同,需要彼此磨合接纳。”岑蕴德举例说, “就拿对待孩子这件事情来说,父亲爱孩子的方式与母亲不同,我的妻子比较关注与孩子相处陪伴的时间,希望越多越好,经常割舍不下,而我则不善于表露对孩子的情感,我更多的是去为孩子做某些事情,比如说我会提前查好哪里适合游玩,第二天直接带上家人孩子过去了。一家人的幸福快乐还是在生活点滴的相处中,没有惊天动地,只是彼此关爱呵护就会觉得暖意融融。”关于生活,关于事业,对如今的岑蕴德来说似乎已经融为一体,没有办法将二者分开。 岑蕴德认为,茶文化很深奥,因而想要把它讲清楚并不容易,环顾四周,形形色色的茶人大多也在探索的路上,或者在分享自己的探索而已,“我想我的茶课最多也只能说是分享我的探索。由禅入茶是我的茶之缘起,这让我觉得很幸运,也很苦恼。幸运的是没有被细枝末节牵绊住,很容易可以和茶之神交流,苦恼的是这种神交不易分享,缺少生活的沉淀与淬炼。这几年,我做茶经历了不少波折,回想起来,这些波折都是淬炼,把我们逼向土地,逼向生命的根底。落地并不意味着落俗,看那些茶学大家,总是在最具生命气的土地上培植着最高远的文化情怀,让我感动省察。”岑蕴德如是对记者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