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商圈
没有了 没有了 
·工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强劲增长
·康佳:适应“新常态”转型互联网
·“金鱼”洗涤为行业注入绿色活力
《中国贸易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        贸易报141023           返回首页
   
康佳:适应“新常态”转型互联网
作者: 林文 来源:中国贸易报 发布日期: 2014-10-23
今年,在国家领导人提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后,“新常态”在各个行业中引起反响。在国产彩电行业内,康佳集团首先发声,表示彩电行业实际上也踏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作为国产彩电中的领导品牌,康佳也在贯彻着“新常态”理论。

    近几年来,消费群体与消费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商业环境也随之改变。随着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彩电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在新的环境中变化着。可见,彩电行业已处于“新常态”发展阶段。而如何在“新常态”中准确定位,并适应这种变革,成为彩电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康佳集团正是在这种“新常态”中找到机会。

    解构  以互联网思维迎接时代变革

    吴斯远于20年前进入华侨城,由于对电子产品有着发烧级的痴迷,他一直希望能到康佳从事有技术含量的工作。2013年10月,吴斯远被任命为康佳集团董事长。进入康佳之后,吴斯远每天马不停蹄地看市场、看技术,对康佳人的激情、彩电行业竞争的激烈、行业创新的突飞猛进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正由于此,他也看到了这个行业在新时代变革中的挑战与机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彩电行业面临着群雄逐鹿的挑战。时下风头正劲的小米、乐视甚至苹果开始对这个行业垂涎欲滴,并用互联网思维解构彩电行业。电视机正在被重新定义,电视机的发展进入平台运营时期,传统彩电企业既往的产品变成粘结新进入者粉丝的渠道。这给彩电行业带来极大的影响,2014年上半年,海信电器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54%,四川长虹和TCL等企业的财报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对此,吴斯远提出要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变革的成功必须来自于企业的内部。就好比一个鸡蛋,从外部去打破它,则会成为别人盘中的食物;从内部打破,就获得新的生命!”康佳认为,对于电视行业来说,从功能电视向接入互联网的智能电视演进,应该成为电视行业的“新常态”。在硬件上,传统电视朝着超大、超清、超薄、全色彩、全色域这些趋势快速演进;在功能上,电视已转变为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行走的平台;在应用上,电视可以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包括娱乐、购物、游戏、医疗,教育、广告等。

    可见,康佳从彩电的特性出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常态”。

    重构 打造智能电视互联网运营平台

    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企业的角逐仍未有胜负,如何吸收互联网思想,带来新的产品与新的营销模式,成为当下摆在传统彩电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康佳提出的互联网转型战略,则是对这个课题的解答。

    2014年3月,康佳提出互联网转型战略,致力于以“易平台+易终端”打造中国首个智能电视互联网运营平台,以互联网平台与优质终端发展彩电。

    在打造“易平台”的过程中,吴斯远带领2.8万康佳员工拥抱互联网,以开放的心态与优酷、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合作,采取合众连横、博取众长的思维,让平台更具开放性、包容性。吴斯远认为,懂得互联网思维的传统企业才可怕,康佳要融入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成为互联网化的企业,成为中国首个智能电视互联网运营平台。

    而在“易终端”上,吴斯远一直强调,未来的第一屏是电视。康佳认为,吸引用户的产品必定是好的产品,而好的产品必须人性化,简单易用,交互很好,内容丰富,让用户喜欢用,用户才会将娱乐时间、休闲时间和碎片时间都放在电视上。

    转型  产品与品牌年轻娱乐化

    如今,康佳的互联网转型,并没有一味抛弃传统商业模式,而是进行产品与品牌的升级,推进产品与品牌年轻娱乐化。康佳发布易TV精品电视,带来YIUI易柚3.0专业智能电视系统,应用产品更符合用户的操控习惯与使用体验,并能够不断优化和迭代,做到真正满足用户、满足发展趋势的需求。

    在品牌升级中,康佳逐步推进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娱乐化。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涌现出来的年轻群体与全新模式,为康佳品牌和产品发展都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品牌年轻化、时尚化的过程中,“娱乐”的因素必不可少,一个有娱乐的品牌,才是最具生命张力的。因此,吴斯远将娱乐理念注入康佳,为用户创造娱乐,康佳与优酷、腾讯游戏的合作正是电视娱乐化的体现,邀请范冰冰成为康佳电视代言人更是康佳品牌娱乐化的一大亮点。

    正如吴斯远所说,“在互联网到来的时候,彩电这个行业并没有死掉”,在彩电行业“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以康佳为代表的彩电行业积极吸收互联网思维,在解构、重构、转型的过程中主动拥抱互联网,迎接时代变革,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与体验。

      
中国贸易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贸易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贸易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贸易金融网 电话:8610-5126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