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上半年GDP增长9.6%,高于9.5%的市场预期。GDP增速本身非常高,说明中国经济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但是,通胀、汇率、利率以及外贸的结构性调整等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的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就上述问题,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IMF驻华首席代表李一衡。 记者: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均衡,您如何看待中国未来3年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外贸行业在未来几年将会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一衡:在IMF近日发布的《中国的2011年第四条款(ArticleIV)磋商报告》中,对中国下一个五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做了两种情景预测。一种基准增长模式是,世界经济保持稳定,中国的增长率将继续保持9.5%左右的增长。另一种增长模式,和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一致,显示出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但是,之所以没有把“十二五”规划当作基本方案,是因为仍然缺乏具体措施。在那种情景下,将是低投资率、高消费率。随着再平衡的实现,经济增长将放缓,调整后的情景将是较低的投资,但是更高效的投资回报率,劳动者收入占比也将提高,在教育、医疗方面的开销也将进一步增加,因此,预算不会出现盈余而是赤字。 记者:根据IMF的报告,按购买力评价汇率计算的中国GDP在2016年将超过美国,中美真实的经济实力对比到底如何? 李一衡:做跨国比较时,我们习惯于用购买力平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按PPP估算的中国的GDP就比按照汇率来估算的大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有一个贸易的商品,比如苹果电脑。苹果电脑在美国的花费和中国的一样,但是考虑两国的价钱,那么在美国比在中国高得多。PPP假设这些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在各国的价格是一样的,因此以PPP为基础估算的市场水平要比实际以汇率估算的市场水平高,因此,目前中国的GDP一直比实际要高,这就是为什么那么接近于美国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