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数字地球”的概念从美国漂洋过海进入中国,衍生了“数字城市”的概念。从定义上来看,“数字城市”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相关信息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它强调实现网络和数据的共享,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互联网的三网连接,以及城市设施的数字化,都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 要让一座城市更具智慧,基础设施和政府公共服务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所在。目前,走在技术应用创新前沿的一些信息化领导厂商,已经针对智慧食品、智慧医疗、智慧市政、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智慧应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 在物联网领域拥有雄厚实力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就针对“智慧城市”开发了涉及智能交通管理、食品安全追溯、治安综合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的多项应用解决方案,并已在部分城市得到成功应用。 同时,为了应对流动人口管理,航天信息研发的智能(IC)卡居住证信息管理及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将居住证从纸质转变成智能IC卡,其内部不仅存储流动人员的登记信息(姓名、单位、职业、住址等),还能随需扩展到包括纳税、交纳社会保险金、犯罪记录、信用记录等多个方面。目前,该方案已经成功在江苏、广东、新疆等多省市应用,为提高当地流动人口管理效率、维护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 正是基于“智慧城市”对服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所具备的巨大价值,部分一二线城市在提速跨越“信息城市”阶段的同时,已经迫不及待展开了“智慧城市”的美丽蓝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无锡、扬州等十多个城市都已经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试点。不过,如何全面立体打造一座真正的“智慧城市”,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实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积累经验。 基于在信息安全、物联网、电子商务、居民二代证应用,以及安保、票务、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领先技术优势和卓越信息化集成能力,航天信息也踏上了同样的“智慧城市”建设征途。2011年第三季度,航天信息成功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府达成信息化战略合作,将为“智慧嘉泽”以及2013年“中国第八届花博会”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解决方案和总集成方案,负责其相关技术框架的选型、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各子系统之间交互接口的制定。 如果这项战略合作能够如期完成,“十二五”过后,我们就能看到一座全新的“智慧小镇”。当然,到那个时候,或许不少人都将随着现在所居住的城市,共同走入“数字城市”的后现代模式,享受无所不在的智慧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