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于不久前批准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此次发布的金融业《规划》从完善调控、优化布局、鼓励创新等方面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总规划中提及的核心要点进行了细化表述。《规划》实施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涉及金融改革多个方面。 “主要目标”和“八大着力点”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完成,《规划》提出了八大政策着力点: 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突出和重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丰富金融宏观调控工具和手段。 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支持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节能减排。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促进低碳金融发展。 着力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发挥利率、汇率和外汇管理等金融政策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点支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支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逐步改变贸易不平衡状况。完善资本流出入均衡管理,便利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 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逐步解决阻碍金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着力促进金融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为根本目的,鼓励和加强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调整监管者功能定位、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动态把握金融创新的界限,把防范风险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 着力发挥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优化投融资结构,实现社会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丰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投资工具,推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疏通投资渠道,提高金融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着力提升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建立和完善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防止风险跨业传染。规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行为,避免因过度发展造成“大而不能倒”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深化监管合作,完善监管协调机制,抑制监管套利行为,持续改进监管工具和方法,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接受公众监督。 着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保护广大存款人、投资人、被保险人等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宣传教育和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识别相应风险,严肃查处金融机构损害存款人、投资人、被保险人等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金融业改革的总量目标与结构目标 《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金融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全面发展金融服务业,“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适度增长。自2005年以来,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金融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2009年至2011年,金融业占GDP比重一直维持在5%以上。在“十二五”期间,维持和提高金融服务业在GDP中比重5%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假设“十二五”期间,名义经济规模每年增长15%,则至2015年底,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可达42万亿元以上。 《规划》另一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分为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过去10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的增长是非常迅猛的,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社会融资在持续增长,2011年该比例达到14%,2012年前7个月,这一比例就已经超过了15%,达到15.3%。事实上,在信贷增速放缓而债券融资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比重达到甚至超过15%应该也是在“十二五”期间能够完成的目标。 制定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的意义在于,明确金融业将保持高于整体GDP增速增长、直接融资规模地位将继续提升。未来,中国信贷增长有可能持续放缓,股市相对低迷也将限制企业股权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其重要性将逐渐超过信贷和股权融资。 货币政策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此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贷款和M2转为社会融资总量,政策工具从以数量为主转为价格为主,明确提出建立公开市场引导货币市场的能力,这意味着两方面转变:一方面是从物价与增长并重转为更加关注价格,这表明货币政策对物价调控的责任,弱化货币政策对增长的影响,这样总体上货币政策的效果会逐步增强,并且从政策上来讲也比较超脱。另一方面是把物价变成价格,反映出不只关注物价曲线,而是关注更广泛的价格体系,包括CPI、PPI、价格指数等,更科学地设定调控目标。 《规划》强调“推进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基准作用,扩大其在市场化产品中的应用,健全中长期市场收益率曲线”等。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展开,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为争夺存款对央行存款基准利率的上浮,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预计未来中国利率工具将比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额度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宏观审慎监管 《规划》提出将依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顺应市场、减少扭曲、积极探索、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具体路径为:“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以便利跨境融资为重点,加快改革信贷业务外汇管理;以扩大个人用汇自主权为着力点,进一步放开个人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 这是对“人民币基本可兑换”目标的细化。不过,对资本项目放开至关重要的汇率市场化改革,《规划》仅提出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时间表。 《规划》强调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等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存款保险制度与微观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最后贷款援助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体系的主要内容。 鉴于《规划》首次明确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体系,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程序,加强行政退出与司法破产之间的有效衔接”,预期未来五年有望实质性启动存款保险制度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