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版:封面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企业的“郑和之旅”(4)
《贸易金融杂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        二零一三四月刊           返回首页
   
中国企业的“郑和之旅”(4)
作者: 来源:贸易金融杂志 发布日期: 2013-04-01
等资源型企业,国家并不鼓励其他类型的海外并购,原因就在考虑到收购以后的消化难度,两个完全不同的企业后期因为管理、文化和营销方面无法调和的矛盾再次分道扬镳的也不在少数。”
“但国内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并购案例,”汤镇瑜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与一般的资源类收购不同,作为一家从小到大的民营企业,吉利能够成功收购一家拥有国际品牌和技术的大型公司,其董事长李书福在收购完成后的主动“退居二线”起到了关键作用——不派任何管理层过去接手,反而积极引进对方先进的管理模式。
“我们常常把某某企业是世界500强挂在嘴边,但那更多的只是资产角度的一种丈量,而且也只是基于中国本身如此庞大的市场。”汤镇瑜显然非常推崇企业的这种“我收购你,再向你学习”的自觉。他更进一步指出,尽管这几年中国企业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吸取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自己也在摸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差距仍然明显,在把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等种种短板补上之前,不放手管理权是愚蠢的做法。
但他同时表示,摸着石头过河的走出去很难,但毫无疑问还是需要走出去。
美国人开玩笑说,拿走made in china,我将一无所有。多么让人得瑟的一句话。但当我们渐渐发现大部分利润被品牌运营商拿走以后,“中国制造”再也不能令人自豪。想要成为巨人,就要接受一次反骨的彻底改变。
突围之旅:维权路上的真正“断奶”
面对令人困扰的事件,不回避事实,不害怕后果,又不止于简单的道德批判,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社会人成熟的标志。对常常“摊上大事儿”的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征程上的真正“断奶”也需如此。
3月8日,时任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中外记者明确表明,支持三一在海外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人称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人礼”。
有人为三一的“硬气”叫好,也有人斥之为一次“抱大腿”的哗众取宠。不过维权也好,炒作也罢,贸易摩擦作为中企走出去征程上如影随形的“副产品”,近几年已经愈发变本加厉。随着标准普尔下调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部分欧美企业的赖账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出口坏账也成为最困扰中企的一大难题。
在中国进出口企业第十一届年会上,莫萨克-冯塞卡律师行中国区大客户运营中心总裁陈东超表示,2012年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坏账率高达5%,而一般国家通常保持在1%左右,发达国家更是控制在0.25%~0.5%之间。
“从去年以来,要求我们帮忙追讨欠款的企业增加了不少。”美国顺美财务集团副总王光梅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出口坏账呈扩大化趋势,赖账的欧美企业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在跟他们打交道时一定要保持警惕。”她更进一步表示,我国50%的海外欠款都是华商所欠,这些人既了解国外的贸易规则,又对国内出口的各种漏洞了然于胸,抓住国内出口商对国外情况不了解的弱点,一步步把欠账变为死账。
据了解,与中国的追账完全不一样的是,美国的商账追收业务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且早已形成了规范的商账追收法律体系。在国内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王光梅提醒每一个外向型企业,走出去的过
      
中国贸易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贸易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贸易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贸易金融网 电话:8610-5126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