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第十四期
没有了 没有了 
·跨境金融推动招行国际业务腾飞
·中荷人寿“爱·聆听”回馈系统上线
·汇丰“精耕”人民币结算领域
《国际商报·经济观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        国际商报第7257期           返回首页
   
跨境金融推动招行国际业务腾飞
作者: 张志强 来源:国际商报-经济观察 发布日期: 2011-06-15

□本报记者张志强

这个时代带着一种让我们无法抗拒的成长压迫感与紧迫感,在资本市场平静的背后,变革正在酝酿。其实,早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乍热之时,已经隐约可以嗅见征兆,人民币正在快速走向世界,而各大商业银行也瞄准机会纷纷出手,试水跨境人民币业务。

招商银行进一步完善发展理念,通过境内、境外、离岸3个平台,发挥科技和服务的优势,着力打造全面、高效的境内外一体化金融服务——跨境金融服务。

适时出击建立独有品牌

从早期的点金贸易金融“八大套餐”,到金融危机期间的“同舟共济”系列产品,再到2010年的“远航新动力”系列品牌,招商银行始终以一种更为敏锐的姿态,快速洞察全球金融市场变化。而近期推出的“跨境金融”品牌,更是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行业务紧密结合,不仅提供结算、融资、交易理财等金融服务,还利用永隆银行及招银国际两个平台,提供境外上市及境外发债等业务品种。

“招商银行以协助中国企业立足全球事业发展的战略眼光,经过深入调研外向型客户需求,创制了全新的跨境金融服务,在整合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交易理财、现金管理、网上银行和离岸金融等系列产品的基础上,特别推出跨境人民币‘走出去’金融、避险理财、跨境供应链金融、全球现金管理等5大类金融服务体系。”招商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冯申江介绍。

自2009年跨境人民币业务启动之后,国内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明显扩大。如何建立以国内为主、由国内到国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思考的问题。而此刻,招商银行适时推出了跨境金融品牌。

“我们推出跨境金融品牌,适应了经济形势变化及企业‘走出去’、银行‘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这样一个趋势。”冯申江说。

独到优势凸显联动服务亮点

一直以来,招商银行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面不断开拓进取,创造了数十个第一。自收购永隆后,大力发展跨境金融业务,同样成为这家商业银行的亮点之一。“我们既有平台优势,也有业务优势。作为拥有人民币境外项目融资资质的5家银行之一,我们有30亿元跨境人民币放款专项额度,可用于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出口买方信贷和项目融资,同时,我们也是货币互换协议下境外央行的3家提款账户行之一。”冯申江说。

凭借独特的国际化平台和综合化经营优势,招商银行充分发挥其投、商行、租赁等多元化业务特点,不仅支持企业进行全套设备的出口,同时也为企业在境外收购资产或股权提供帮助。冯申江介绍,招商银行在金融支持方面,顺应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全球范围内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我们原来主要为进出口企业服务,跨境金融推出以后,我们帮助企业做劳务输出或承包项目,从建筑设计到总承包,到现在的投融资。”冯申江说:“投融资的资金一方面是来自国内银行业的资金支持,另外也借助了国际上的融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联手,以招商银行的海外机构与外资银行、国外同业,共同来完成、满足企业的海外投融资需求。”

品牌借力让国际业务飞的更远

以香港为起点,人民币正在以一种淡然而坚定的脚步走向世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人民币在全球能够飞多久与飞多远成为关键。“人民币在海外多滞留、多形成它的离岸市场,交易也好,计价结算也好,形成一个海外投资渠道也好,这样大家会更容易接受。”冯申江认为,人民币可先在香港及新加坡形成量的蓄积,利用世界对香港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认可,培育人民币在西方国家的信誉度。

将香港作为一个离岸市场,让香港成为人民币走向世界的中转站。去年,人民币在香港已基本实现了自由兑换。众所周知,形成一定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池,是人民币在境外腾飞的前提。

“如果量少的话就没有意义。现在我们提出人民币在区域内要有一定的量。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冯申江说:“首先要成为区域性的货币,欧元在发展过程当中就是这样。所以,人民币‘走出去’一定要区域化,这是一个过程。但是最终人民币真正‘走出去’被全球接受,肯定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的放开。”

跨境金融的推出,是招商银行国际金融服务跨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是招行始终秉承“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和“因势而变”的经营理念的又一诠释。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贸易大潮中,招商银行凭借其超前的战略眼光及创新的产品组合,为“走出去”和外向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跨境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让世界成为中国的舞台。

      
中国贸易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贸易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贸易金融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贸易金融网 电话:8610-51269901